详情 |
返回上一级 |
315消费者权益日/常见诈骗套路需警惕! | |
日期:2023-03-17 20:54:12 打印 | |
诈骗风险时刻潜伏在我们周围,它们总是用各种套路掏空你的钱袋子,在315即将来临之际,我们一起揭露诈骗的“假”,谨记骗局套路,提高防骗意识。 一、冒充公检法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地址等个人信息,假冒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,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为由,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所谓国家指定账户,并配合调查。 防骗小贴士:公检法机关不会使用微信QQ等视频聊天软件进行办案,更不会要求市民提供所有的账户信息,通过资金清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。 二、“杀猪盘”诈骗 “杀猪盘”是指放长线“养猪”诈骗,养得越久,诈骗得越狠。诈骗分子往往以甜言蜜语或献殷勤等方式博得好感和信任,再以投资等理由骗取钱财。被诈骗的大多以女性为主,被诈骗后不仅损失大笔资金,就连精神也受到重创,变得负债累累、艰难度日。 防骗小贴士:陌生异性无缘无故就对你嘘寒问暖,不敢开视频,不敢见面的网恋对象,不要信!刚认识不久就要求你给他转账汇款,还推荐涉博彩、赌博平台的,一律直接拉黑! 三、网购诈骗 网购给消费者带来优惠的同时,也给网络诈骗分子带来可乘之机。这些不法分子自称“卖家”或者“客服”,以“退款”或“重新支付”为理由,诱骗客户点击其提供的网址链接,进而转走客户银行卡上的钱,达到诈骗目的。 防骗小贴士: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相关信息,不要点击对方提供的网址,更不能在陌生网址上填写任何个人信息。 四、虚构中奖诈骗 不法分子伪装成送奖品的商家,“中奖”模式背后是精心设计的骗局,被中奖冲昏头脑的人很难理智地去辨别真假。一个“贪”字,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遇到飞来“横财”,一定要三思而后行,切莫贪小便宜吃了大亏! 防骗小贴士:收到中奖信息一定要高度警惕,做到不信、不理、不转账。凡是以“中奖”为由,要求缴纳“手续费”、“认证费”、“税费”等费用的都是诈骗。 五、兼职刷单类诈骗 不法分子发布网上招聘信息,以兼职手机刷单等职位工作简单且报酬优厚为诱饵,骗取受害人信任,继而提出以垫付货款等方式诈骗受害人钱财。 防骗小贴士:不要轻信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,尽量选择大型的网络招聘网站,并直接联系网站客服核对求职信息,并避免向招聘方提供“保证金”、“预付款”。 六、假冒班主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班级QQ群、微信群等软件假冒学校教师或班主任身份,以延期开学和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为由发布诈骗信息,要求学生家长通过微信、支付宝缴纳各项费用,致使多位家长上当受骗。 防骗小贴士:学校一般不会在群内发送二维码,一般也不会要求家长通过网络转账的方式支付学费。因此,家长在收到任何扫码交学费的消息时,都应直接与班主任或校方核实真伪,避免受到财产损失。 七、求职招聘诈骗 不法分子发布网上招聘信息,等受害人求职面试后,招工者以服装费、体检费、培训费、保险费、押金、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。 防骗小贴士: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,对于那些先交报名费、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。
警方提醒 陌生电话勿轻信,可疑链接莫点击 中奖缴费不可信,网购赔偿莫理 不贪便宜不上当,时刻保持警惕心 谨记“五个不” 不听不信、不输密码 不回短信、不转账 (来源:综合网)
|